您所在位置: 主页 > 地方盟务 > 邯郸

重温百年历程 赓续精神前行——民盟邯郸市第三教育支部赴肥乡赵寨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2-09-27

重温百年历程 赓续精神前行——民盟邯郸市第三教育支部赴肥乡赵寨开展研学活动(图1)

秋风乍起,木叶初黄,为了更好地提升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怀着对民盟先贤的崇仰,922日上午,民盟邯郸市第三教育支部盟员和景秀敏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部分教师,一起前往肥乡区赵寨村开展研学活动。肥乡区同惠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宗杰等全程陪同参观考察。

民盟邯郸市委与肥乡区赵寨村有着深厚的渊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的前夫人王同惠,就是肥乡区赵寨村人。多年来,民盟发挥智力密集优势,主动与赵寨村结对帮扶,协助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并成立同惠种植合作社,建设“费孝通田野中国纪念馆”,在学校开展“烛光助学行动”,为村民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举办了多次科技、文化、书法、医疗等下乡活动,受到村民赞誉。

研学第一站是赵寨村高粱种植基地。王宗杰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的砖窑厂,土地裸露,沙土飞扬,为了保护生态进行土地复耕,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选择了生命力顽强的高粱进行种植。

秋日暖阳下,高粱果实深红,枝叶浓绿,沉甸甸的穗,饱满而丰腴,像成千上万把点燃的火炬。每一株高粱,根须鹰爪般的抓牢泥土,从贫瘠的土壤中汲取力量,躯干挺拔,站成了生命不屈的姿势。那一片红为天地添了一种光,那光比阳光还要浓艳,比火光还要热烈,好像在诉说着壮丽辉煌而惊心动魄的历史,让人一下子回到了诗经时代,《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诗句在耳畔响起。“稷”,是高粱的本名,五谷之神,生长所需甚少,但全身是宝,可食用,可酿酒,可作饲料,可制日用品,可当燃料,也许这才是一个生命真正的姿态。

研学第二站是赵寨村西红柿种植大棚。王宗杰介绍说,西红柿是这里大棚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娴熟,已经形成了万亩西红柿种植基地。

大棚里温暖如春,与外面秋风萧瑟形成鲜明对比。嫩绿的新芽便在这温暖的大棚中,从厚重的土地里探出小小的脑袋,藤蔓心无旁骛地竭力往高架子上攀爬,一门心思地想着开花结果。翠的叶,黄的花,蓊蓊郁郁的,不由分说地闯入参观者的眼。《吕氏春秋》有云“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农业种植时令是最为宝贵的,但是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魔咒,用甘甜的味道丰富了冬天的餐桌,让西红柿真正变成了乡村的致富果。

研学第三站是赵寨村“费孝通田野中国纪念馆”。民盟市委机关干部王京京介绍了费孝通及其与王同惠的故事,大家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在纪念馆的院落中央,费老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题词映入眼帘。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为了中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了天下大同的理想,费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同样让人敬仰的王同惠,为了共同的事业,瑶山调查“日食淡饭,夜卧土屋”,相携相伴,红颜早逝,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然而,痛失爱妻的费老,伤痛之余并不气馁,肩负起妻子未竟的使命,延续对人类社会崇高关注的情怀,历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体味中国的风土人情,立足乡土中国,寻找富民之路,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精神的坐标。

   这次研学活动,使大家了解到中国乡村的本色,亲身体会到《乡土中国》这一著作的精髓,开拓了教学思路。大家回溯历史传统,寻根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也更明确民盟的使命和担当!

     返回首页
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路236号
冀ICP备13015723号-1